7月20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精尖学科、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举办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我校党委书记郑萼、《世界哲学》副主编鉴传今、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仰海峰、复旦大学王凤才教授分别致辞。我校党委副书记徐志宏主持开幕式。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及《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英国邓迪大学教授、我校兼职教授弗兰克·鲁达、国际卢卡奇协会主席吕迪格·丹内曼等外籍专家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郑萼在致辞中首先介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向取得的成绩。她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艰巨任务,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立足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以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淑芹教授、《光明日报》理论部主编曹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副主编郑端、《求是》杂志社编辑狄英娜分别主持了四场主题发言。在发言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崔唯航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社会现实的方式”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文喜指出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努力挖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思想资源及其现实意义。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琴考证了卢卡奇“物象化”概念的缘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考察了尼尔森通过“辩证层级结构”对马克思正义概念的理解。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提出将正义扩展到公平分配和交换正义领域。我校教授王洪波以世界性的视角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李怀涛分析了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主义解读及其理论价值,崔晨考察了阿甘本生命政治问题。
英国邓迪大学教授弗兰克·鲁达作题为“国际马克思研究新进展”的主题发言。国际卢卡奇协会主席吕迪格·丹内曼围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社会主义的理念”提交学术报告。与会学者还就21世纪非洲、韩国、英国、俄罗斯等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及热点问题深入研讨。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杜春丽主持总结环节,副院长沈永福总结发言。本次会议,老中青学者齐聚一堂,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薪火相传;会议讨论热烈,成果丰硕;会议思想开放包容,体现中国学者的理论自信与研究自觉。